经纬人物NO.9 | 维立志博康小强&赖寿鹏:创业双子星,如何成就业界“天作之合”?
康小强
维立志博创始人、总裁、董事长
同济医学院血液学硕士,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生物医学博士
美国NCI外科主任Steven Rosenberg实验室博士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4年
美国ImClone Systems(现礼来制药)首席科学家兼资深课题组长从事抗体新药研发16年
参加Erbitux研发和成功上市,负责功能和机理研究
负责领导多个抗癌抗体新药研发,其中2个抗体进入了临床试验
负责一项抗黑色素瘤肿瘤疫苗开发并进入了临床试验
赖寿鹏
维立志博共同创始人、执行副总裁
中科院植生所生物学硕士,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物化学博士
美国NCI外科主任Steven Rosenberg实验室博士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2年
美国Baxter、GenVec、AnGes等生物医药公司从事生物药生产工艺开发、GMP生产设施、项目管理等18年
开发并验证了用于基因治疗的腺病毒载体、仙台病毒外壳载体等生产工艺
先后在爱尔兰和日本大阪设计、建立、验收了GMP中试生产设施,完成了技术转让
参与了多个外包CMO、CRO的CMC和临床试验项目管理,以及项目合作、转让的商务洽谈
(戳视频,看更多精彩访谈片段)
生物经纬:了解到贵司目前的管线布局全部都是在抗体药物,这样布局是否是坚信免疫治疗是未来肿瘤治疗的主流方向呢?
康小强:应该是,我做过靶向治疗也做过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其他的化疗可以抑制肿瘤,但是不能完全杀死肿瘤,而免疫治疗可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赖寿鹏:说到这个靶向治疗,因为只针对单独一个靶点,但肿瘤细胞很容易变异,变异一定阶段后就会产生耐药性,就会复发。
而免疫治疗就是把个体的抗肿瘤免疫能力激活、提高,这样就能长时间的实现抗肿瘤效果,所以免疫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免疫治疗和化疗、靶向治疗结合起来会有更好的效果,也将是发展趋势。
生物经纬:目前维立志博拥有8个肿瘤单抗或双抗在研药物,您们是如何管理这些管线的推进?有向免疫性疾病方向发展的计划吗?
康小强:对,目前我们的研发管线还是很丰富的。按照我们规划,每个管线都是根据临床需求来的,各管线之间互相补充、配合。
同时我们也在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一些疾病领域。
赖寿鹏:我们的研发管线是要做到一个差异性,跟现在已有的第一代的PD-1/L1、CTLA-4这些要互补,同时解决现在他们所不能解决的比如有效性问题。
像PD-1单抗的有效性在20%左右,我们这些新的管线就是去配合或解决另外80%左右无效或者耐药的问题。
生物经纬:贵司很多管线布局在双抗领域,是基于单抗在治疗中易产生耐药或无效,所以选择这个方向吗?
康小强:有这种方面的考虑,就PD-1来说,很多人是无效的,而双抗的话因为是双靶点,或许可以同时解决T细胞问题和肿瘤微环境问题,还可以增强他的疗效。
赖寿鹏:肿瘤能够通过很多方式逃避人的免疫系统, PD-1/L1只是其中一种途径,还有很多其他途径。像现在我们做的Lag-3,通过和PD-1配合起来,解决PD-1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免疫抑致性的因素。我们的双抗和PD-1以及其他一些因子结合起来,针对肿瘤微环境改变免疫抑制性,这样起到更好的作用。
生物经纬:贵司Lag-3相关靶点的药物推进速度最快,可以透露下临床进展吗?
康小强:目前在临床一期,还比较顺利。
生物经纬:在Lag-3这个热门靶点上,您们认为国内和国外的研发水平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康小强:Lag-3和PD-1不一样,PD-1比较简单,只要阻断PD-1/L1结合就可以了。
lag-3有四个配体,然后每个厂家的抗体阻断不同的配体,所以功能和活性都不一样。
我们阻断的配体比较多,所以功能也比较强,然后我们的药效也是特别的好,我觉得这方面我们还是有一些优势。
赖寿鹏:lag-3抗体走的最快的是BMS,他们的lag-3和PD-1联用已经在二期和三期临床。
另外还有 MacroGenics的PD-1/Lag-3双功能抗体也在临床阶段,国内的再鼎医药通过license in,拿下其中国权益许可,并已拿到中国临床许可,他们是走在前面的。
我觉得我们是紧跟着先头部队的,我们这个抗体阻断的配体比较多,基本上把已知的配体都阻断了。
另外一点是我们在单药使用时,动物实验表现出很好的疗效,这也是我们对我们的药有信心的地方。
生物经纬:针对PD-1/L1和Lag-3两个靶点,我们看到临床上有针对这两个靶点的双抗,也有针对这两个靶点药物的联合治疗,这两种方案有什么区别?
康小强:在临床上还没有人针对这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包括药效有什么差别。
双抗在用法上比单抗方便,但两个单抗联用也有优势,可以按照需求对药量进行配比,双抗的比例是固定的,总之各有优缺点。
生物经纬:当前越来越多的联合治疗应用在肿瘤方面,但几乎所有的手段都会有副作用,那联合使用时这些副作用会不会叠加?
康小强:这可能比较复杂,有可能叠加也有可能减轻,从目前的临床来看还不能统一回答,比如CTLA-4毒性比较强,但是CTLA-4/PD-1双抗没有出现很严重的叠加现象,所以有时候还是看靶点。
赖寿鹏:我觉得避免或减少双抗的副作用叠加,除了康博刚说的双抗和两个单独靶点的使用异同之外。
另外也可以在构建双功能抗体的时候能够做一些特殊的安排,比如说你是单价的还是双价的,亲和力是高还是低。
这些都是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可能也会能够提高疗效,同时避免过高的副作用。
生物经纬:二位如何看待药企扎堆研发PD-1/L1药物呢?
康小强:大家都想赢在起跑线上,应该说抢到前几名后又落后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
在落后的情况下我们就要想想不同办法,比如增强PD-1的疗效以及解决PD-1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联合治疗方面想想办法。
所以即使落到10名以后也还是可以有市场的。
生物经纬:您和赖博的搭配,在投资人看来几乎可以说是“天作之合”,你们是在什么契机下决定共同创业的?
康小强:我和赖博是老朋友了,在90年代末期就在同一个实验室做博士后就认识,后来一起到产业界后对创业还是蛮感兴趣的。
出来创业第一个是觉得中国市场大,经济发展快,任何行业都会发展起来,在这个行业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就是个很好的机会。
我们2014年决定回国做新药,当时国内还没有这个氛围,我们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但是就在2015年做新药的气氛就起来了,大概就是这种契机。
赖寿鹏:我们认识二十多年,在同一个行业里面,共同对肿瘤免疫治疗都有兴趣。
另外一方面,康博做的是早期发现并一直到临床,这方面经验有很多。特别是在抗体领域的研发,做了十六年多,积累的非常多的经验。
而我是在工艺开发、生产、项目管理,项目后期方面有比较多的经验。当时有很多共同的好友,回国创业的不少,我们就在这种大潮的带动下,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回国创业。
而我们的经验也就是在做新药上,做其他的我们也没有什么经验,所以我们一回来就要做新药。
2014年做新药确实比较困难的,但很快的,两年之后国内就开始有了做新药的氛围。
生物经纬:二位这样合作下来觉得搭档创业的话如何能够走的更远?在合作方面有没有跟我们分享的心得?
康小强:我觉得这个主要是赖博比较包容我。
我回想下来,创业中,只有两人中单独一人,我们公司可能都是发展不好或者生存不下去,我们的配合还是非常必要的,我是这样感觉的。
赖寿鹏:应该这么说吧,一个是我们互相比较了解,虽然性格有些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大的方向是一致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康博对整体和公司大的方向把控的很准,而且思考的很深。
作为我来讲,就是按照定下来的方向往前走,完成既定目标,我们还配合的蛮好。
康小强:赖博还是比较客气的,我觉得互补还是蛮重要的。
一个是我们专业上的互补,我前期、他后期。
另一个就是个性上的互补,两个人个性如果都很急或者很慢,很可能就会失去方向感,而我们是一个急一点、一个慢一点,这个节奏能恰到好处。
生物经纬:跟二位交流觉得二位的性格是非常包容和平易近人的,在这个团队的管理方面,也一直是这种比较温和的风格吗?
康小强:其实我们其实管的不多,更多是说以激励代替管理。
让大家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大家觉得每天到公司里来不觉得讨厌,那地方是我想去的,也觉得有归属感,这样慢慢的团队还是比较团结的。
赖寿鹏:从员工进来的时候,我们就强调我们是共同来创业,我们公司的目标,就是做一个能够有用的新药,能够治疗疾病的好药,而且是能够解决现在不能解决的一些医药问题。
大家在这个目标上一起创业,所以在管理上强调每个员工都有他的成长空间,让他觉得这是他进入事业发展的一部分。
当然每个员工找到更好地发展方向再继续前进,我们也是不反对的。
我们公司在快速成长当中,他们觉得很有劲,目前为止都没有离开的员工。
生物经纬:在寻找合作伙伴,或者合作的这个投资方方面,会有哪些原则或者是宗旨是在坚守的呢?
康小强:这个还是和新药的研发规律有关系。投资也好,合作伙伴也好,至少要知道新药研发的规律,时间比较长,投入也比较大,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进来就想出去的这种短期行为,对公司对双方都没有利。
这一点我们和投资人还是有默契,投资人对我们非常支持,从公司成立到现在,投资人都还是和我们在一起,而且不断地增资,有的投了三轮,对我们的支持很大。
生物经纬:那最后跟我们来聊下“维立志博”这个名称背后的愿景吧,英文名字是Leads Biolabs,这个背后想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康小强:公司英文是我取的,中文是赖寿鹏博士取的。
赖寿鹏:首先我们因为有在美国有个公司leads biolabs。
英文leads就是立志,“维”就是把这个志向维持下去,“博”就是要志向博大,要尽可能的收集各方的人才。
另外在今后的立项也要尽可能包含更多方面。目前来讲专攻在癌症的免疫治疗,同时我们也要往各方面拓展,这就是我们的一些想法。
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创新驱动的生物制药公司,由资深留美抗体药物研发团队在南京创立。2014年以来致力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肿瘤和其他重大疾病的抗体新药研发,聚焦尚未满足的医药需求,特别是肿瘤免疫治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公司在单靶点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新药研发技术平台上,已经拥有十多个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抗体项目组成的丰富研发管线。公司将不断拓展创新,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可及、可负担的新药,满足尚未满足的医药需求。
往期回顾
经纬人物NO.8 | 宜明昂科创始人田文志:弃医从药,以浪漫情怀探索中国抗体药物的诗和远方
经纬人物NO.7 | 腾辰生物创始人杨蓉西:从“净身出户”到肿瘤吹哨人,岁月终不败初心。
经纬人物NO.6 | 驯鹿医疗联合创始人张金华:人生需要不断探索,希望创造生命的奇迹。
经纬人物NO.5 | 轶诺药业创始人江磊:创业的路,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经纬人物NO.4 | 博沃生物创始人吴克:对于新冠疫苗,我们该抱有怎样的期待?
经纬人物NO.3 | 应世生物创始人王在琪:应世而生,打造最佳联合用药急先锋。
经纬人物NO.2 | 深度智耀创始人李星:勇于突破,让新药研发未来可期。
人物专访 | 世和基因联合创始人赵忞超,不畏艰难,才能冲出重围。
新闻采编:李浩、彭庶文
特别鸣谢:维立志博生物
本文系【生物经纬】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欲询详情或接洽访谈请联系
13913306498 李经理 、18251985572 彭经理